“太感谢了,没想到这么快能拿到钱……” 郊区法院调解室内,原告某养老服务公司的负责人满是感慨。就在刚刚,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成功调解,被告当场支付给原告1.3 万元,案件圆满解决。 原告这家养老服务公司,应被告徐某要求,为被告的父亲提供看护和生活起居照料服务。 然而,一万多元的服务费却一拖再拖。原告多次尝试联系被告,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可被告那边如石沉大海,毫无回应,后来干脆不接电话了。原告选择向法院寻求帮助。 承办法官接收案件后尝试多种手段联系被告无果,于是赶往被告住所地的村委会。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终于联系上了被告,随后得知:被告并非恶意拖欠,而是近期生意亏本,资金周转极度困难。 承办法官将双方约至法院调解。调解过程中,气氛一度紧张。原告觉得自身为老人提供了贴心服务,应得到相应报酬;被告面露难色,实在无力一次性支付全部欠款。此时,承办法官一方面严肃地向被告强调养老服务的重要性以及服务合同中应遵循的诚信原则,告知其不履行付款义务将会承担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耐心地向原告说明被告的现实困境,希望其能理解被告难处。 经过法官多次沟通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当场给付原告1.3万元养老服务费,原告也向法院申请撤诉。这场纠纷就此妥善化解。 群众利益无小事,郊区法院始终秉持审执一体化理念,促使矛盾庭前化解、当场履行,以“如我在诉”情怀传递司法温情。(陈应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