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郊区以党建引领信用村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工作为契机,在辖区选择陈瑶湖镇普济村、白云村,灰河乡五洲村作为试点单位,依托“网格+积分+平台”,开展“积分制”管理,优化其他领域积分,并成“一套积分”,以积分奖惩机制“小切口”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助力郊区平安建设发展。 构建运行体系,夯实“积分制”根基。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积分制全过程,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组织体系。根据信用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积分制需求,在试点乡镇合理组建“村党组织-网格长-网格员-农户”四级网格170个。采取“一格一党组织”模式,通过单建、联建方式建立网格党支部43个、党小组287个,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矛盾排查、纠纷调解、信用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为积分制工作实施奠定基础。完善制度体系。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将信用积分与文明行为、志愿服务、道德银行、法治超市等多类积分整合,以信用为抓手,以治理为目标,出台《郊区“党建+信用+治理”积分制管理指导意见》,对学习教育、服务管理、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公益服务等方面进行梳理,将70多个具体行为量化赋分,赋予村民基础分60分,通过加减分予以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建立互转体系。将乡村治理积分按照一定比例套转为信用村乡风文明评议积分。根据信用评级结果,对A级、AA级和AAA级信用户增加5分、8分、10分。将信用积分纳入开具现实表现、入党评优联审内容,全区60108名农户和582家新型主体、76家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信用公开约束体系,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制度管理,提升“积分制”质效。坚持从群众需求和乡村治理工作需要出发,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主动性。搭建管理平台。出台《郊区“党建+信用+治理”积分评议办法指导意见》,开发“郊区连心桥”乡村治理小程序。各村成立积分制工作小组,村“两委”结合分工内容每月梳理村级重点任务清单,制定积分活动预告,积分活动通过“连心桥”小程序和线下宣传栏、网格长及网格员走访告知。规范评议流程。积分按照“申报初评-复议评审-结果公示-接受复议”进行规范运转,形成“一事一申报、一月一评议、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兑换”管理闭环。积分制监督管理成员通过“郊区连心桥”小程序后台数据进行积分统计复盘,掌握积分工作开展情况。加大督查考核。将乡村治理工作纳入村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与村干部绩效挂钩。区乡定期组织开展积分制工作专项检查,引入第三方核查(民意走访),对工作敷衍、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的实行“查一为零”,重新组织评议。对积分制成效显著的村,区乡给予一定奖补。 拓展运用场景,激发“积分制”能量。采取积分超市兑换、商家联盟折扣、扶持奖励等方式拓展积分结果运用,激发群众参与积分制热情。打造“积分超市”。通过与现有超市合作或由村委会自筹等方式设立积分超市,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帮扶单位捐助资金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群众凭信用积分兑换相应物品。目前,全区7个涉农乡镇(办)、62个村实行了“积分超市”全覆盖。除兑换相应奖品外,信用积分还可在商家联盟享受就餐、出行、购房、购车等优惠,增加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创新积分奖惩。制定“党建+信用+治理”积分结果导向清单,将政策、资金、项目、荣誉等正向激励措施向信用村和信用户倾斜。群众积分以村为单位进行排名,对排名靠前的村由乡镇进行表彰,各村可优先组织排名靠前的积分户进行外出考察学习。积分扣分项中涉及“两代表一委员”、党员、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网格员、先进家庭、先进个人的加倍扣分。拓展积分成果。在试点乡镇开展信用积分志愿活动260余场,常住村民积分户主动参与率达81.4%,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的内生动力显著提升。推行“党建+信用+治理”积分主体评价结果跨乡镇互认共享,积极推动信用变金,完成2.77亿元授信额度,对区内3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贷款授信,累计授信达3500万元,900多家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信贷支用1.89亿元,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唐振亚)
|